新闻中心 分类>>

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西安:渭河流润贯史今 清波荡漾护安澜

2024-06-24 01:45:5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西安:渭河流润贯史今 清波荡漾护安澜“现在的渭河美景如画,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、休闲。”西安市西龙村村民陈旭说。在他的身旁,水鸟在西安湖上翩翩起舞,湖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星光。

  6月20日,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陕西主题采访活动在西安启动,记者首站来到了位于西安北部的西安湖,这里是被誉为“化污水为清流、注湖泊而生美景”的水生态修复典范工程。

 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,流域面积占整个黄河流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,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。其在陕流经512公里,养育了当地60%以上的人口,被誉为陕西的“母亲河”。其中,渭河西安段河道长157.3公里、岸线公里,自西向东流经全城,流域面积达0.98万平方公里,包含24条支流。

  “渭水银河清,横天流不息。”在诗仙李白笔下,渭河也有过清波如碧、荡荡乎绕长安城而流淌的美景。然而。在上个世纪十年代,渭河却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大通道,污浊的河水让这条曾经碧波荡漾的“母亲河”失去了灵动的风采。

  为了让“母亲河”重展笑颜,陕西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渭河,誓将渭河水变清,使渭河中下游变成一条绿色长廊。

  2008年10月,西安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,2011年2月,西安启动了渭河区县段治理工程。其中,西安湖总面积3000亩、生态水面面积1500亩,主要利用原有废弃砂坑,因地制宜、聚沙成岛,聚水成湖,形成水域,是西安最大的再生水湖泊。西安湖与渭河城市运动公园、芦苇湿地融为一体,构成了生态、休闲、观水、看绿的整体功能,而这里也成为了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卓有成效的一个缩影。

  通过河道疏浚、滩面平整、污染治理,如今的渭河得以休憩。沿岸的生态建设连起了湿地,森林重现、鸟儿蹁跹,更是重现了成语中“泾渭分明”的景观,让人感慨原来这就是白居易笔下“渭水如镜色,中有鲤与鲂”的生动景象。

  2020年,渭河水质首次达到20年来最好水平。2023年,渭河干流、支流水质均为优。同年,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通水,为渭河带来了源头活水。

  站在灞渭桥上极目远眺,记者看到,桥下遍是湿地,水草丰美、候鸟成群。这里临近灞河入渭口,古香古色的灞渭桥将皂河、漕运明河、幸福河、灞河4座堤防连成一体。西安在治水时巧妙地将灞河水引入低洼地带,形成了水面面积2400亩的灞桥滩区,有着“西部白洋淀”的美称。这片6600亩的湿地滩区,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净化水体的功能,滋养着千万西安居民。

  水清岸绿、古韵新风,一河清波讲述着生生不息的人类发展历史,也接续了创新永续的生态发展动能。据统计,渭河滩区的鸟类已有上百种。青头潜鸭完美体育、中华秋沙鸭等全球极危物种时常亮相;燕鸥、红嘴鸥、白琵鹭栖息繁衍。全国性自行车比赛、省市全民健身活动都落地于此。

  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业务科科长王锦鹏介绍说,渭河西安段已建成220公里堤防主体工程,完成了全部堤顶道路和绿化、支流入渭口桥梁、堤防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建设,设立了渭河生态保护区,实现了渭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,誓以守护黄河安澜。

搜索